今年上半年,帮朋友打听收购美国高校的事情,有人建议和加州国际科技大学的陈校长联系下,听说他有出售学校的计划。网上看了下这个学校的情况,发现大有来头。它的创办者是民国时期粤系军阀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,现在的校长则是陈济棠的孙子陈耀军。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地有不少名人故居。参观的时候,常常会有一个疑问,这些常常在课本上出现的历史人物,他们的后代现在都在哪儿,都在做什么?难道人的一生真的就如一缕青烟,走得毫无踪迹吗?不会的,只要有后人,他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。
家族传奇与兴学梦想
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上,军阀割据如同一场漫长的风暴,席卷着这个古老帝国的每一寸土地。陈济棠,这个被誉为“南天王”的粤系军阀,便是那风暴中一位独特的现代化设计师。他不是单纯的征服者,而是带着工业化梦想的改革者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军阀时代的缩影,更是家族三代人托举梦想的起点。这份梦想,最终在硅谷的土壤上生根发芽,化作一所名为国际科技大学(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,简称ITU)的机构,延续着从广州到加州的跨洋传承。
陈济棠生于1890年1月23日,出身广西防城一个客家人家庭。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,清王朝摇摇欲坠,革命的火种四处点燃。1908年,年仅18岁的陈济棠追随孙中山,加入同盟会,投身推翻帝制的洪流中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他迅速在广东军队中崭露头角,从营长升至旅长,一步步攀升为国民党军中的实权人物。1920年代的中国,战火纷飞,军阀林立,陈济棠凭借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,逐步掌控广东,成为粤系军阀的代表人物。
1928年至1936年,陈济棠主政广东八年,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“广东黄金时代”。不同于其他军阀的掠夺式统治,陈济棠将目光投向现代化建设。他视广州为实验田,推行“工业救国”的战略,吸引外资和技术,兴建基础设施。广州的街巷被拓宽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;珠江上矗立起中国第一座机械升降桥;他还建成了中国首座“无烟”绿色工厂,以及水电站、发电厂和200多家轻重工业工厂。此外,他还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,覆盖医疗、教育和社会救济等各个方面,全面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。
1936年6月,”两广事变”爆发。广东陈济棠与广西李宗仁、白崇禧联合反对蒋介石中央集权、主张联省自治,发生严重的政治军事冲突,最终因兵力劣势与内部压力失败,标志着陈济棠在广东统治的终结。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之后,陈济棠跟随国民党退守台湾,担任总统府资政等职位,同时不忘教育,积极筹建德明学校。1954年11月,在台北市勘察校址时,突然患脑血管栓塞去世,终年63岁。
陈济棠一生共生育了十八个子女。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,并将他的10个儿子悉数送到美国,大部分都在学习工程学,其中包括他的第十子——陈树柏(Shu-Park Chan)。在他看来,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,而工程学是国家复兴的基石。陈树柏1929年生于广州,19岁时来到美国,先就读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(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)本科,后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-香槟分校(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-Champaign)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。博士毕业后,他入职圣克拉拉大学(Santa Clara University),从助理教授起步,逐步成为系主任和学院院长。
陈树柏从未忘记父亲陈济棠教育兴国的梦想。1990年代初,陈树柏便计划在中国广东创办一所大学,延续父亲在广州的现代化教育实验,为此还专门找到了邓小平。然而,由于各种原因,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成行。失望之余,陈树柏将目光转回美国硅谷——这片全球科技的沃土。1992年,他从圣克拉拉大学提前退休,两年后——1994年——在加州圣何塞创办国际科技大学(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,ITU)。
创办ITU时,陈树柏已65岁,但他以不懈的热情投入其中,视其为家族使命的新篇章。这所大学强调应用导向教育,聘请硅谷行业领袖任教,课程紧扣产业趋势,如电气工程、计算机工程、工程管理和国际商务。开办初期,仅有少数学生,但陈树柏的理念吸引了硅谷精英。他的学术声誉和人脉——那些曾师从他、后成为Cadence、Atmel等公司创始人的学生——为ITU注入了活力。
办学认证和学校兴衰
2005年,ITU迎来转折。陈树柏年事已高,将运营重任交给儿子陈耀军(Yau-Gene Chan),邀请其担任执行副总裁。陈耀军1964年生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,先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学士和洛杉矶分校表演/艺术硕士学位。早年曾在台湾学习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,比较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。尽管没有见过祖父,但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,很早就深谙办教育的社会意义。
2005年陈耀军接手ITU事务时,学校年亏空30万美元。其实自1994年创办以来,每年如此。面对赤字,他没有退缩,而是邀请教育专家Gerald A. Cory博士入董事会。从零重建:优化课程、精简行政、强化产业合作。短短三年,到2008年底,ITU实现420万美元盈余。这段“复兴期”,标志着学校从家族梦想向可持续机构的转型。
2006年,陈耀军推动学校启动WASC(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)认证进程。WASC是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六大区域认证机构之一,对西海岸200多所高校负责。获得区域认证,可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金字招牌,象征其学术严谨和全球认可。但ITU的申请之路充满了挑战。作为小型私立大学,它需证明教学质量、财务稳健和学生成就。陈耀军带领团队,全面了解WASC的评价标准和机制,学习同行的“最佳实践”,走上了漫长艰辛的认证之路。
2010年,陈耀军正式接棒父亲,任ITU校长兼CEO。2011年,学校迁至圣何塞市中心新校区,占地扩大三倍。2013年2月22日,WASC正式授予ITU认证——同一日,陈树柏因心脏病离世,享年84岁。这份“天赐的巧合”,被视为家族使命的圆满。认证后,ITU声誉飙升,学生从数百增至1500人,其中94%为国际生,主要来自印度和中国。学校推出MBA、工程硕士和博士项目,强调Day 1 CPT/OPT,允许学生入学即全职工作,吸引了大量的硅谷求职者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2015年,WASC启动“第三方评论”调查,质疑ITU的签证政策和招生实践。同年,董事会罢免陈耀军,任命其偏好的人选代理校长,陈耀军转任董事会成员。但即便如此,学校境况并未得到好转,反而进一步恶化。2019年10月,WASC发出“展示原因令”(Show Cause Order),指控ITU多项违规,包括领导结构混乱、教职员不足、财务不可持续等。然而,对于这些指控,陈耀军并不认同,并认为评估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。
2022年6月,WASC做出取消ITU认证的决定。ITU不服判决,提起上诉。上诉期内,学校勉强维持,但国际生锐减:从2023年的800人降至2025年的200人。财务赤字重现,年亏超100万美元。2025年6月,WASC做出正式撤销认证的决定,ITU由此成为了一所无权威认证的私立大学。
能否从失落中重生?
打开ITU网站,各类课程和活动信息依然完整展示,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。然而,失去办学的权威认证意味着联邦资助无法继续、学生转学面临限制、市场认可度受限。入学人数大幅下降,营业收入减少超过七成,运营压力显著上升,学校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面对此困境,陈耀军不想坐以待毙,而是积极谋求新的出路。他宣布,ITU将重建为人工智能大学。该学校将按月收费,美国学生一个月100美元,国际学生一个月250美元。这一决定,源于硅谷的脉动:AI浪潮席卷全球,ChatGPT、Gemini等工具重塑产业。也源于美国居高不下的高等教育费用,给成千上万的学生带来了数目惊人的教育债务。陈耀军希望通过一个全新的差异化战略,获得战略投资,以为学校开辟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。
过去十年来,美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结构性的危机。国际学生锐减、地缘政治紧张、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成本飙升交织在一起,使传统大学体系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。自新冠疫情以来,留学生数量持续下滑——NAFSA数据显示,2025年秋季新国际生人数或下降30%至40%,造成约70亿美元经济损失。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政策、中美摩擦加剧,以及加拿大、英国等国的吸引力上升,都加速了这一趋势。与此同时,美国本土生源也在萎缩,“人口悬崖”让高中毕业生数量在2025年后下降15%,导致招生竞争愈发激烈。
受此影响,小型私立学院首当其冲:仅2024年一年,就有20所关闭或合并,平均每周一所宣告破产。部分公立大学也被迫裁撤分校、缩减课程。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关闭分支校区,国际生仅1500人,占总数的7%。北德克萨斯大学预计2025年损失4730万美元学费。相较之下,低成本、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反而逆势增长,成为许多学生的现实选择。总体而言,美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从“扩张时代”向“重塑时代”的转折,其核心命题已从追求规模与声望,转向如何在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中实现可持续生存。
在美国高等教育的“完美风暴”中,ITU的命运并非孤例,而是这个时代的缩影。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,失去权威的办学认证,确实是不可承受之重。但放眼全美,除了少数常青藤与旗舰州立大学,又有多少学校能真正独善其身?在名校生源和财力节节攀升的光环叙事中,无数中小规模的大学却在日渐萎缩乃至悄然倒下,它们的消退悄无声息但又不可阻挡,构成了美国教育版图上最真实的裂痕。
陈氏家族三代人跨越世纪的办学接力,为这幅图景注入了人性的温度——从“南天王”的工业梦,到硅谷工程师的教育桥梁,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探索者,这是一条以教育兴国为人生信念的家族脉络。ITU能否从失落中重生,尚难预料,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奋斗不止,生生不息,这段关于家族传承和教育梦想的故事仍将延续下去。
欢迎转载,标明出处 — 波洛斯纪事
